“首先,我要感恩自考,因为它无私地把我作为一个迟到的乘客接走,送到了成功的站台。”回想起自考在徐晓东的往事,我有些感触。要知道,在乘坐自考次列车之前,他只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,甚至看不起自己。
第三个暑假,徐晓东随着父母的工作搬家,从甘肃兰州回到浙江海盐老家。在回老家的火车上,忧郁而敏感的徐晓东看着窗外,问自己:我的命运会走向何方?家乡不在乎这个返乡流浪者。他转学到镇中学三年级,被排在最后一排,不是因为他1.8米的身高,而是因为他的英语成绩基本上是个位数,甚至有几次是零分。老师只是善意地安慰他:忘了英语考试,或者买一年级的书补上...
徐晓东心里明白,只要自己动手,班里的平均分就会少几分。
徐晓东没有放弃。他发誓要补英语。镇上的冬天特别冷,徐晓东每天晚上都在街上补习初中英语。昏暗的路灯下,他努力学习的身影忽长忽短,忽短忽长。他惊讶地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英语。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,徐晓东被一所普通高中录取了。高中三年级时,徐晓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英语上:与老师争论语法规定,写信征求英语高年级学生的意见...他科目严重偏科,预计高考落榜。
父亲拿出半年的工资,把他送到当地电大学习城乡中小企业管理。不想半年后,高等数学把徐晓东折磨得大败。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发誓说,他将一事无成。无奈之下,朋友告诉徐晓东自考有一个英语本科。徐晓东看到了希望。
高中积累的良好英语基础让徐晓东学起来如鱼得水。1989年10月,徐晓东第一次参加自考获得丰收:基础英语87分(当年全省第一),阅读理解63分,英语语法93分。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专科学校修了10门课。为了谋生,徐晓东在读本科的时候做过一家亏损企业的出口商。每天下班后,我都筋疲力尽。但是为了不耽误自考他的学习,他先睡到凌晨三点,然后起床学习到天亮。“虽然那时候很辛苦,但读书是最快乐的时光。”
徐晓东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,一天天地接近他的梦想。他会为一个词的意思高兴地咀嚼,他会为一本太贵的字典难过。由于他的工作性质,每年自考都是他最忙的时候。为了不影响考试,他总是随时带着课本、字典和产品样本去学习。经过五年的努力,徐晓东终于拿到了英语专业的本科文凭。
两次考研为梦想跨上台阶。
“本科只是人生中的一站。环顾四周,只有几个同路人,还有一些疲惫的乘客准备出站,但我还要赶下一个站台,我要考研。
拿到自考本科证书后,徐晓东非常清楚自己毕竟还很年轻。虽然他在自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但他毕竟没有上过“正规”大学,用零敲碎打的方法很难突破学习的“高原地带”。
1997年底,徐晓东带着几件行李来到杭州,准备考研。一张床头柜、一张床和两个脸盆是他所有的东西。每天早上,他骑着车去附近的大学图书馆占个位置;中午其他同学可以回学校宿舍午睡,他只能趴在桌子上午睡。每次真的渴了,就咬着牙买瓶矿泉水熬到晚上。除了自学,徐晓东还在校园里到处求教。“我尊重所有比我知识渊博的同学,敬佩博学可敬的教授。他们也关注一个好学的社会青年,给予我无私的关怀。”
第一年我尽力了,徐晓东的专业课打得不错,但是政治38分,研究生的梦想破灭了。没有测试?如果我又失败了呢?徐晓东开始犹豫了。家人强烈反对。1996年从徐晓东自考毕业后,在一家企业年薪能达到5万元,相当可观。一年多的考研准备让他花了不少积蓄。数完口袋里日渐减少的钱后,徐晓东决定再次出去帮助他的朋友们创业。然而,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,这让徐晓东看到了商业领域的阴谋,也让他感到害怕。他问自己:我真正喜欢的是文学。我想去校园,在那里净化我的灵魂。
决定再次考研,徐晓东压力很大。在复习强势专业课的同时,也弥补了政治课的弱势。语法是徐晓东的强项。早在自考我就看过英语专业研究生R.Quirk的《AUniversityGrammarofEnglish》原版权威教材,但徐晓东还是在不断进步。有一次,在《高级英语》中,徐晓东发现了一个在句子开头使用连词的例子,这与传统的语法体系相反。他查阅了很多资料,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。最后,他在《朗曼现代英语词典》第一版中发现了一个例子,后来的版本中没有包括这个例子。努力学习的精神可见一斑。
事情变化很大。考研第二天晚上,下雨了。在乘出租车回家的路上,徐晓东出了车祸。另一边的车灯透过车窗玻璃,重重地砸在徐晓东的头上,鲜血涌出。为了不耽误他擅长的英美文学,徐晓东在医院里没有让医生拆线,而只是包扎了一下。
暴风雨过后,我终于看到了彩虹。1999年9月,徐晓东以总分386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公费研究生,实现了硕士梦。
北京大学读书著书,为生命再战
2002年7月,徐晓东从浙江大学毕业后,成功来到浙江财经大学担任英语教师。
从自考一路走来,历经十几年风雨,年满30岁的徐晓东一直走在路上。在其他人看来,徐晓东现在应该是安全的。
“工作稳定,但作为老师,你要对自己要求更高。只有站得更高,才能给学生更多。”决定徐晓东·科布。2004年,徐晓东申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沈虹教授的博士学位。当时有五个人报考,只有徐晓东一个学生通过了初试。面试后,他被成功录取。
经过多年的阅读习惯,徐晓东一刻也离不开阅读。面对北大优越的科研资源,徐晓东一头扎进了图书馆。在学习这门学科的同时,他一年到头都在阅读英国经典,这启发了徐晓东写了一套详细的英国文学经典笔记。
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选材一定要精,没有大量的阅读和选择,很难选出真正的名篇名作。要有准确的注释,没有过硬的基本功,一个字的错误会导致千里之外的损失;有很好的理解力,能够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和心态,体会他在选词选句上的匠心。“我有很强的个性。如果我不做,我会尽力而为。”徐晓东充分利用北京大学、北外大学和国家图书馆的丰富藏书,把自己埋在书库和精选版本中。“复印资料一吨重,光是买资料就要2-3万元。”徐晓东指着堆放在宿舍桌子上的复印件轻松地说,但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。
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晓东称赞他:“他给我的惊喜是精力这么充沛,书这么厚,几乎一个人就搞定了。这一点,除了北大创造的条件,我觉得应该归功于他对文学的坚持,他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果。”徐晓东联系了同门师兄许巍,两年后,他一起完成了这篇稿子。一经投放市场,就引起了英语爱好者、高校师生的关注,获得了英语领域权威专家的肯定和好评。它被认为是继著名学者王佐良、李福宁等人的《英国著名文学札记》之后,23年来第一本最重要的文学细读书。因此,徐晓东成为2006年国家图书馆“金文读者奖”的十大获奖者之一。
如今,徐晓东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,她的女儿才一岁半。当谈到他的妻子和孩子时,徐晓东看起来很抱歉。他的博士论文才刚刚开始,还需要投入精力。他希望利用北大丰富的资源,顺利完成博士学业,早日履行丈夫和父亲的责任。
加王老师微信:17376852159 ,免费获取一份价值1980元学历提升大礼包(学历提升方案+辅导教材一套+直播课程+通关技巧+模拟试题)